|
|
|||||
今年暑期,为紧密结合开展“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切身体会乡村发展,深入认识乡村振兴工作,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环“抱”乡村社会实践团以“赋能乡村振兴,激扬青春能量”为实践主题,赴山东省青岛市开展“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学真知、悟真谛,聚焦科技报国与乡村振兴,学思践悟矢志不渝,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倾听民声,走入基层 “洗洁精之类的东西,现在还好用,要是放在地里,危害最大了。”在青岛市沙子口大集,实践队成员依托前期调研成果,围绕当地郊区环境及生活用水质量变化对集上的摆摊商贩、赶集人员进行采访并发放调查问卷。采访过程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回应,一天时间内,实践团收集了数百份当地居民对所在周边地区的饮用水质量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并初步了解当地环境保护现状,切实做到走进乡村,感悟民生。 为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成员先后走访沙子口街道北龙口社区、龙泉社区、南龙口社区、湛山街道盐城路社区及金家岭街道康城社区等多个社区,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金家岭街道康城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实践团了解了社区 “一中心六平台”的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及社区发展概况。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走进社区网格,切身认识社区内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开展机制。通过深入走访社区、参观布告板等方式,团队成员对青岛市垃圾分类及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科技创新,聚势赋能 经过前期调研,团队成员选取八水河和三亩前两处海域进行海水水样采集,共计采集水样8200毫升,并对采集的样本进行海水样本中COD、BOD等指标的检测与微塑料污染评估,以专业知识服务实践,用专业技术发现实际问题,与相关部门沟通污染治理方案,贡献青年智慧。 为提高实践团队的专业技能,了解当地污染评估方式,实践团走入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验室老师对不同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与环境的细致讲解,实践队成员切身走入“社会课堂”,感受校园实验与一线科研的不同,受教育,长才干。与此同时,实践队成员也通过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从专业研究与市政需求两方面了解了当前社会对科研人才的培育需求,体悟知识、感知社会。 深学细悟,笃行致远 为提高成员专业素养,实践团来到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及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专业老师进行座谈交流。史鲲鹏老师与团队成员分享了他对当前微塑料污染的认知和看法;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刘倩、李伟娜二位老师从规划的总体要求、编制成果、青岛美丽海湾建设条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海洋生态保护与监测方面的政策与目前取得的成果,并以李村河为例,介绍了“一河一策”的水源地治理任务措施。 通过这两次座谈会,实践队员在了解当地政策的同时,也更进一步认识到目前海洋环境治理还是一个较新课题,微塑料概念的普及和治理体系较不完善,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与治理任重道远。 志愿于行,化教于心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为将知识传授的小课堂与社会行知的大课堂深入结合,服务社区群众,实践团为金家岭街道康城社区的小朋友们开展了两门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小课堂。在前期认真备课之后,白庆桐与苏雨晨两位同学分别向孩子们讲述了垃圾分类和节约用水的知识。自然教育小课堂将环境专业知识寓教于乐,更加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小朋友们的广泛欢迎,实践队成员得到了小朋友们的积极回应。 为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将课上所学用于生活,团队成员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带领小朋友们前往社区开展“站桶”志愿活动,详细了解投放点的使用模式,于五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为小区居民的垃圾投放提出合理建议。不仅让小朋友们体会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而且鼓励小朋友们成为小小“站桶”员,将环保知识牢记心间,将今日所学教给身边更多的人,在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将垃圾分类活动常态化地进行下去。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环“抱”乡村社会实践团成员切身体会了乡村发展现状,了解了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前沿政策,进行了青岛郊区海洋水样污染检测。活动中,实践团队成员走进群众、走进生活、走进基层,结合专业所学,以“技能+特长+志愿服务”的模式,打破校园与社会壁垒,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发展脉络、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接下来,环“抱”乡村实践团将继续秉承科技报国与乡村振兴的理念,倾听人民呼声,用专业知识推动更多环保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青春动能,立志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努力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
|||||
|
|||||
上一篇:弘扬中医中药文化,传递防治结核知识 | |||||
下一篇:莒县峤山镇中心初中多举措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 |||||
|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
鲁ICP备15001118号-8 |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