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
 
沂水县高桥镇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2022-06-28 10:13:4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2022年2月24日,高桥镇党委文化站到高桥镇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高桥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高桥手绣)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瓮技艺走进校园,由非遗传承人杨青梅和李中江为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形象而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非物质文化课。

  2021年5月24日,鲁绣(高桥手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桥手绣作为鲁绣的典型代表,诞生于清乾隆初年的高桥沭水南岭村,至今已有280余年历史。高桥手绣色彩绚丽、装饰性强,且经济实用。高桥手绣工艺精良、特色鲜明。包括七道工序,绣制针法复杂多变,造型手法粗犷里见精细,传统刺绣平面与布艺三维结合,极具立体雕塑之厚重与视觉张力。色彩运用大红、大绿、艳紫、明黄搭配,间以金银钉珠,浓艳而不俗,端庄而不陋。

  当色彩艳丽的手绣作品摆到讲桌上时,同学们被它浓烈的色彩冲击,纷纷发出“太漂亮了!”的感叹,同学们被精美而栩栩如生的造型所打动。非遗传承人从手绣的起源发展、题材造型、选料针法、历史价值等方面向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作为高桥人,能有这么一项国家级的非遗,同学们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多彩的丝线,大红的布料,精美的造型让同学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制瓮技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桥瓮山因山上表层岩石结构一层压一层,排列较整齐,像犁地垡头一样,故又名犁山。瓮山砂陶器烧制过程复杂,包括取窑泥,晒干,和泥,丘泥,揉泥,制坯,晾干,烧制,焖火等十几道工序。品类有蒜臼、小坛、大坛、小罐、大罐、小瓮、中瓮、大瓮等,成品古朴厚重,结实耐用。瓮山村民世代以烧制陶瓮为主要副业,烧制好的陶器大多在本乡本土销售,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现在虽然粗陶作为日常生活用品逐步被瓷器、塑料等取代,大、小瓮山也已经不再制陶,但兴盛时留下的痕迹却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特色景观,同时,传统的制陶工艺也流传了下来。

  大瓮、瓦罐等摆满一桌,同学们被深深的吸引,发出了“哇!”声音,忍不住看看和摸摸。制瓮传承人李中江大爷,用诙谐的民间谚语和故事,给大家讲述了瓮的历史,然后又详细给同学们从挖泥、制坯、烧制等环节进行讲解,陶制品需经过一千度持续高温加热才能最后成型,同学们感受到了老工艺人的辛苦和不易。

  “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领略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体验到了匠心,感受到了情怀,对传统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促进了传统艺术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同学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同学们油然而然的产生了民族的自豪感和骄傲,也加深了同学对家乡的热爱,让下一代能继续延续中华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下一步,高桥镇将以更丰富的形式继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学校为纽带,开展非遗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中来,传承文脉,守护民族精神家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沂水县高桥镇 罗文凤 刘义东

 

分享到
 
上一篇:沂南县岸堤镇 全面提升村级便民服务站 打造惠民“连心”工程
下一篇:滕州市鲍沟镇:多彩“文化墙” 秀出乡村新风貌
PC版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鲁ICP备15001118号-8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