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伴随着阵阵热气和香气,薄如纸的煎饼,香着舞着从鏊子上滑落下来......在蒙阴县常路镇大张台煎饼文化产业园车间里,只见一盘盘鏊子整齐排列着,1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摊煎饼,飞转的鏊子上,一双双巧手在鏊子上来回舞动,舀糊、摊平、抢边、揭下,不一会一张薄如蝉翼的煎饼就“摊”好了。包装车间里,推出的煎饼“品三样”轻餐套装,叠放整齐装箱,通过线上线下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该镇聚力在煎饼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传统手艺传承与文化创意赋能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煎饼生“花”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擦亮“沂蒙煎饼”金字招牌。 煎饼小作坊变大产业 近年来,常路镇瞄准煎饼这一地域特色美食,成立了“常路煎饼”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深入挖掘煎饼传统文化,打破传统模式,实现集约发展,有力推动了传统煎饼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小煎饼“摊”出了一条群众集体双增收的乡村振兴路。一方面加强引导、典型开路,小作坊变大产业。一是强化产业基础。针对煎饼生产户加工分散、有规模但不规范的实际,从有加工煎饼传统的大张台村入手,投资24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800平方米煎饼文化产业园,以产业园为轴心,由镇党委牵头,整合周边3个村合作社力量,成立“孝诚常路”煎饼联合社,吸收群众就业50余人,可实现年利润2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二是创新生产方式。通过制定“手工煎饼团体标准”,实现“包产到户”,打通了“一个标准、多户加工、统一回购”的煎饼加工模式,实现了群众足不出户参与生产经营。三是培植特色产业。引导致富带头人大胆创新,开发“煎饼花”伴手礼等高端私定产品,打造形成“煎饼花”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了煎饼产品附加值。以徐海霞为代表的“煎饼人”,成功研制出樱花、红玫瑰、蓝色妖姬等50多个“煎饼花”品种,集艺术与智慧与一身,融美观与实用与一体,煎饼花一跃成为食品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餐桌主食变艺术产品 该镇一方面推陈出新、文化赋能,餐桌主食变艺术产品。坚持“品牌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联合社致力于打造“常路孝和煎饼”品牌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预制菜”供应基地、鲁南地区最大的煎饼生产基地,开发“煎饼+品三样”、煎饼伴侣、早餐包装、粗粮坚果包装等特色轻食产品,研发芝麻、花生、芹菜、菠菜、胡萝卜、火龙果等10余种多彩煎饼,让餐桌主食变成艺术产品,一是创作形成了《拿起煎饼想起娘》《传承》等文艺作品,二是“常路大嫂”煎饼徐海霞把煎饼做成花,把煎饼变成了艺术品,“煎饼加工技艺”成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食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煎饼花”相继在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等展出,《山东大姐用煎饼复刻世界名画》实现全网播放量近5亿人次,“煎饼加工技艺”成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9月份,成功举办首届沂蒙煎饼文化节,5个话题上榜临沂同城热搜、热点榜、同城榜,连续霸屏7天,一度成为热搜第一,全网总浏览量突破2亿,成功引发了一波煎饼现象,持续擦亮了“沂蒙煎饼”金字招牌。 小煎饼“摊”出亿元大产业 如何把小煎饼做成大产业,常路镇探索出了党支部+农户+龙头企业的模式,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抱团发展,常路煎饼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日渐增强。”联合社注册了“常路孝和”等商标,通过统一原料,统一包装、线上线下统一销售等方式,将常路品牌煎饼销往全国各地。社员可选择到加工厂务工,也可在家加工煎饼。该镇还结合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文化+产业“双特色”融合发展,提档升级煎饼文化产业园。目前“煎饼花”、孝和煎饼、蒙山一品以及煎饼规模户入驻产业园。如今,常路煎饼逐渐发展成为亿元产业集群,“小煎饼大产业”的格局初具规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开启了幸福小康生活,产品销往全国300多个城市,并出口到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原来一斤5元的煎饼,现在可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附加值增加几十倍,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更成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新硕果。目前全镇煎饼从业人员达1500多人 ,年产量达5000余吨,产值近亿元,成为鲁南最大的煎饼生产基地。 |
|||||
|
|||||
上一篇:蒙阴县常路镇“三个园区一片田”助推高质量发展 | |||||
下一篇:郯城县广场舞公益培训走进杨集镇 | |||||
|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
鲁ICP备15001118号-8 |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