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频道 > 社会
 
新时代沂蒙红嫂精神:巾帼力量的传承与时代绽放
 
2024-04-11 10:57:17        尹强

  在沂蒙精神的壮阔谱系中,沂蒙红嫂精神如同一束坚韧的光,穿透历史烽烟,照亮新时代的征程。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妇女们以“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决绝,用柔弱肩膀扛起家国大义,用赤诚之心铸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丰碑。进入新时代,红嫂精神并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成为激励当代女性担当作为、奉献社会的精神灯塔。

  一、烽火淬炼:沂蒙红嫂精神的历史根基与核心内涵

  沂蒙红嫂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考验中,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沂蒙妇女群体精神世界的集中彰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敌人的封锁围剿、物资的极度匮乏、战火的无情吞噬。在这样的背景下,沂蒙妇女没有退缩,她们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史诗。

  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至今仍震撼人心。这位聋哑妇女在发现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后,不顾男女之别,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生命垂危的战士,用最原始也最纯粹的方式诠释了“军民一家亲”。而王换于创办的“战时托儿所”,则是红嫂群体奉献精神的缩影。她和儿媳们用小米粥、南瓜汤喂养着革命后代,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据统计,仅在沂蒙老区,就有10万多名妇女参加了担架队、洗衣队、救护队,有3万多名妇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她们用行动诠释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红嫂精神核心内涵。

  “爱党爱军”是红嫂精神的灵魂。在党的引领下,沂蒙妇女从传统的家庭角色中觉醒,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她们坚信党的主张,拥护军队的战斗,把对党的信任、对军队的热爱融入每一次支前、每一次救助中。“无私奉献”是红嫂精神的底色。她们不求回报,不计得失,为了革命胜利甘愿牺牲一切——青春、家庭、甚至生命。“艰苦奋斗”是红嫂精神的风骨。面对艰难困苦,她们不等不靠,用纺车织出布匹,用镢头种出粮食,用双手搭建起支援前线的“后勤长城”。“勇挑重担”是红嫂精神的担当。在男人们参军作战的日子里,她们撑起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犁地、织布、照顾伤员、抚养后代,成为根据地稳固的“半边天”。

  二、时代回响:新时代红嫂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实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红嫂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不断生长,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实践形式。当代沂蒙女性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智慧,让红嫂精神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绽放光彩,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红嫂故事”。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新时代红嫂们接过了“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接力棒,成为带领乡亲致富的“领头雁”。兰陵代村的妇女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打破“妇女只能围着锅台转”的旧观念,成立巾帼创业队,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她们种植的有机蔬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经营的民宿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全村妇女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蒙阴县的“蜜桃西施”们则依托当地蜜桃产业,组建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让“蒙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周边200多个村庄脱贫致富。她们用勤劳的双手证明:新时代的农村妇女,不仅能守好“一亩三分地”,更能闯出新天地。

  在社会服务领域,新时代红嫂们延续“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志愿服务诠释“爱党爱军”的当代意义。临沂市成立的“沂蒙红嫂志愿服务队”,由机关干部、教师、医护人员等各界女性组成,她们走进军营为官兵缝补衣物、辅导学习,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解难题,走进校园为留守儿童讲红嫂故事、做心理疏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志愿服务队的1.2万名队员冲锋在前,有的在方舱医院照顾患者,有的在社区卡点值守,有的为隔离群众配送物资,用女性的细腻与坚韧筑起抗疫防线。正如队员刘艳所说:“当年红嫂救伤员是奉献,今天我们守护家园也是奉献,形式不同,初心一样。”

  在科技创新前沿,新时代红嫂们展现出“勇挑重担”的时代魄力,打破了“女性不擅长科研”的偏见。沂蒙老区的女企业家们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山东罗欣药业的女科研团队研发的抗菌新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临沂高新区的女性工程师们主导的智能物流系统,让临沂商城的货物配送效率提升50%。她们用科研成果证明,新时代的红嫂精神不仅包含“奉献”,更蕴含“创新”——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女性同样能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

  三、价值重构:新时代红嫂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当代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红嫂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铭记,更在于为当代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和行动指引。它所蕴含的信念力量、担当精神、奉献情怀,对于解决当下社会存在的价值困惑、激发女性群体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红嫂精神为当代女性提供了“精神坐标”。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陷入“精致利己”的误区,而红嫂精神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恰是对这种价值观的矫正。新时代的女性,无论是职场打拼的白领,还是扎根乡村的创业者,都能从红嫂精神中汲取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正如沂蒙老区的“最美教师”李芳所说:“红嫂们当年为了革命可以牺牲一切,我们今天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一些,又算得了什么?”

  红嫂精神为党群关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教材”。当年红嫂们对党的信任,源于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今天,新时代红嫂们的积极作为,同样源于对党的政策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启示我们: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每一次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只有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让红嫂精神这样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嫂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群众智慧”。当年红嫂们自发组织支前、救护,展现了群众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强大力量;今天,新时代红嫂们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治理,同样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活力。这说明,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充分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智慧力量,才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红嫂精神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红嫂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能够激励全社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无论是科技创新的突破,还是乡村振兴的推进,都需要发扬红嫂们当年那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四、薪火相传:让新时代红嫂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传承红嫂精神,不是简单的“复刻历史”,而是要在创新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红嫂精神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需要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承路径。

  融入教育体系,筑牢传承根基。将红嫂故事纳入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高校开设“沂蒙红嫂精神研究”选修课,组织学生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红嫂精神的内涵。临沂市开展的“红嫂精神进校园”活动,通过情景剧、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们成为红嫂精神的“小小传承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精神影响。利用短视频、纪录片、舞台剧等新媒体形式,让红嫂故事“活起来”。纪录片《沂蒙红嫂》在央视播出后,引发广泛共鸣;短视频平台上,“90后讲解员讲红嫂故事”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让年轻群体重新认识了这段历史。通过创新传播,红嫂精神正从沂蒙山区走向全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

  搭建实践平台,推动精神落地。设立“新时代红嫂创业基金”,扶持女性创业项目;开展“寻找新时代红嫂”评选活动,表彰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女性;建立红嫂精神实践基地,引导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红嫂精神。通过这些实践平台,让红嫂精神从“精神符号”转化为“行动指南”。

  从明德英的乳汁到当代女企业家的科研成果,从王换于的“战时托儿所”到新时代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沂蒙红嫂精神跨越时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精神力量,既能在历史的考验中淬炼成真,也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新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红嫂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亿万女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巾帼华章,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永远鲜亮。(沂南县融媒体中心 尹强)

 

分享到
 
上一篇: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红色旋律奏响的信仰强音
下一篇: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铸就发展新篇
PC版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鲁ICP备15001118号-8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