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文化“达人”刘建义----传承德州乡村记忆
 
2019-10-01 14:16:10    人民数字联播网(德州)    

  编者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首小诗,一个故事,一段文化,一腔情怀,这样的意境、情境和心境,不会因为年代更替而消退,反而因为历史传承和积淀而愈加厚重。故乡有我们留恋的山水,有儿时的伙伴,有朴实的乡亲,有熟悉的味道,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魂,谈及故乡,无不为之动容。

  山东武城人刘建义,一位乡村文化保护工程的“达人”, 坚持十几年如一日,为留住乡思乡愁奔波忙碌,伏案疾书,创造性的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传承和复兴乡村文化的路子。

  十年磨一剑,梦想照进现实

  9月21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刘建义家中,他热情地把我们引进书房,书桌上一米多高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刘建义略带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些书就是刚刚试行出版的《德州乡村记忆》丛书。快言快语、热情爽朗的刘建义,很快便和记者就“著书”的话题聊了起来。

  刘建义出生于武城农村,成长于农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武城县城工作。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发掘和研究。2009年9月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记三等功。

  记者在与刘建义交谈中了解到,刘建义之所以致力于地域文化,进行潜心创作,主要是一份特殊的“乡愁”情愫,加上作为文化工作者和的使命担当。

  时代的变迁,刘建义感慨不已。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变化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记忆中的乡村以及城中村在不断拆迁重建中面目全非,有的原地消失。家在何处,路在何方,使人心神不宁,顿生感慨,飘忽和失落的感觉变为强烈的遗憾。从平房住进楼房,从乡村迁入城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改革进程中的节点,栖居之所虽有定论,但古老的乡村记忆和浓厚的乡村文化却居无定所,飘忽不定。“村名由来、姓氏构成、民间传说、文化特色、古今人物、传统宗教”等都在不断流失和淹没。刘建义认为,村庄拆迁了,但文脉不能断,根脉不能断,乡情不能断,记忆不能断。因此,抢救乡村文化,传播地域特色,传承历史记忆,留住乡思乡愁,必须付诸实施,刻不容缓。

  十多年的努力和坚守,栉风沐雨,笔耕不辍,终于修得“正果”,一部部作品陆续问世。《德州乡村记忆》丛书是其中的一部。无数次的查阅资料,无数次的基层调研,无数次的修改审定……其中的辛酸,只有刘建义自己知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德州乡村记忆》这套书,期间参与收集资料和校对的不少于十万人次,资料摞起来有两层楼那么高,整套书由起初的700万字扩充到了2000多万字。

  该系列丛书,共计18册2000多万字,600张彩页地图,8000多张图片,对德州市8374个村庄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行政隶属、地理方位、基本概况、村庄形状、姓氏构成、村名由来、兴教立学、乡村医疗、基层组织、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风民俗、文化特色、人物春秋、珍奇树木等。

  《德州乡村记忆》的问世,是德州及至山东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意义重大。这既是一项浩繁的文字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传承的基础工程。当时山东省文化厅分管领导对《德州乡村记忆》编撰工作同样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了刘建义的这一作法。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及社会人士的认可,刘建义内心感到足矣,证明自己的执著和坚守是有意义的,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值得的。

  三部作品,延续文化传承

  《德州乡村记忆》号称德州乡村记忆的“百科全书”,成为目前德州市乡村记忆最详实、最系统的文化精品。为确保内容详实、全面、客观,在编撰过程中,刘建义耗费大量精力,搜集散落在收藏机构和民间等各个角落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纂修的德州地方志、家谱、档案等文史资料,并逐一查阅,用来参考和借鉴。搜集这些文史资料的过程,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第二部作品,即《德州历代方志集成》精彩问世。

  《地方教材-大美德州》是刘建义编写的第三部书,共12册,按教学分类。小学段6册:分为“名胜古迹、家乡特产、民俗礼仪、民间艺术”四个板块。初中段3册:分为 “文化遗产、人文地理、红色经典、传奇故事”四个板块。高中段3册:分为“历史人物、文脉绵延、地名故事、廉政爱民”四个板块。

  千年大运河流经德州,也孕育出德州千年文化。每一个村落都传承着自己的故事,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三部作品,兼收并蓄,又自成一体,把德州的历史文化囊括无遗,细细品读和回味,乡情、乡音、乡愁尽在其中,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是德州文化历史传承的珍贵资料。

  刘建义的地域文化创作之旅还在继续,他手中的笔与新时代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还需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刘建义已经用文字和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初心,他也由衷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应有价值,真正惠及社会,为德州文创产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上一篇: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主任王新功:把守病人生命的最后一关
下一篇:返回列表
PC版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鲁ICP备15001118号-8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