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雅的青瓷,绚丽的彩瓷,纯朴的古陶……在临沂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一件件藏品展现着中国陶瓷的巨大魅力,包含着引人入胜的文化密码,传递着数千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作为临沂市十佳民间博物馆,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品远至西晋、近到民国,且不乏越窑、湖田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名品,让观众一睹中国南北方瓷器发展全貌,领略瓷器工艺之精、器型之美,以及蕴藏其间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 ◆ 15载收藏路痴心不改 兰山区沂蒙北路和成都路交会处沿街,推开两扇看似不起眼的玻璃门,就进入了陶瓷的世界。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于2020年5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6613平方米,展陈面积3178平方米,馆藏品2170件(套)。 馆长马常春和陶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5年前。 “最初我主要是收藏字画和家具,在摆放家具的过程中需要搭配摆件,然后就开始慢慢关注到陶瓷。我还记得自己的一号藏品是一款元朝窑变的瓷器,从那之后就开启了陶瓷收藏之旅。”马常春说,收集陶瓷的许多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国内、国外都留下了他寻觅的足迹,回忆起来还是兴味无穷。 相州窑青釉贴人物纹拍鼓、越窑青釉人像魂瓶、越窑青釉猫头鹰盖罐、磁州窑白釉黑花虎形枕……聚光灯下,每一件展品都蕴藏着一个历经沧桑的故事。15年的积累琳琅满目,但比不断丰富的藏品更有意义的,是在收藏过程中拓展的文化视野和油然升起的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崇敬和自豪,这是马常春的感悟。“陶瓷艺术品和陶瓷器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只有拿出来与社会大众分享,才能实现它们最大的价值。”而这,也是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创建的初衷。 ◆ 以瓷为媒传播历史文化 陶瓷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器物之一,陶瓷文物反映着不同时期的风俗人情,是历史和文化的最好承载体。 漫步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宛如在陶瓷历史文化长廊中畅游。 (下转A2版) (上接A1版)博物馆内现有三个基本陈列,分别为“集瓷雅韵——南北名窑瓷器文化展”“复归于朴——单色釉瓷器专题展”“当时只道是寻常——馆藏茶酒器”。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的生活场景,展馆还相继推出了“钗钿花容——古代女子饰品展”“瓷器中的二十四节气——油画创作展”“如是我闻——古代瓷器造像展”“酣然千载——古代酒具展”“春风啜茗——古代瓷器茶具展”“幽兰一室——古代瓷器香具展”等多场精品专题展览,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文旅融合新形势下,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也正开拓创新运营之路,打造陶瓷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博物馆与多所学校合作,把展馆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满足各个学龄阶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通过主题讲座、制作体验等形式,推进陶瓷文化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乃至喜欢上陶瓷文化。 ◆ 从“琅琊”到“临沂” 陶瓷长盛不衰 临沂厚重的历史文化中,陶瓷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新石器时代,沂沭河流域就已经因制陶等手工业的高度发达而成为东夷文化的中心。从6000多年前北辛文化时期手工捏制的陶碗,到45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中国古代制陶手工业的巅峰之作”蛋壳陶,开启了东夷先民文明的曙光。 汉代,临沂手工业高度发达,品种多样、工艺娴熟的铅釉陶兴盛一时。西晋时期,临沂商贾云集,以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南方瓷器大批涌入,尤以王羲之故居洗砚池晋墓发掘的“西晋青瓷胡人骑狮器”为代表,这件瓷器现在也成了临沂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宋元时期,南北各地名窑迭出,临沂朱陈等地的宋代白釉、黑釉瓷器,胎质细腻、造型多样,瓷器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明清时期,在临沂城南逐渐形成了以朱陈、湖西崖、罗庄、傅庄等村镇为中心的手工业陶瓷作坊区,其所生产的缸、碗、罐、坛、盆、碟等黑釉粗瓷产品享誉苏北、鲁南、皖北、豫东。 上世纪80年代起,临沂陶瓷在全国陶瓷产区中异军突起,确立了产量全国第三的地位。近年来,临沂陶瓷产业加强科技研发,加大技改投入,走上了一条靠科技和品牌引领的良性发展之路,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已经申报国家级博物馆,藉此进一步提升建设层级,更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也为临沂再添一张文化名片。 □临报融媒记者 孙芳玉 |
|||||
|
|||||
上一篇:沂城街道 举办“书香沂城 青年先行” 全民阅读活动 | |||||
下一篇:“送戏下乡+促消费” 文化惠民暖人心 | |||||
|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
鲁ICP备15001118号-8 |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