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信息化、全球化、文化多元的时代特征,深入分析小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特点,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校为主阵地、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协同、网络为延伸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重点阐述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强调榜样引领、劳动教育、网络道德建设及生态伦理培育的重要性,旨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培育;协同育人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和初步形成的奠基阶段。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活、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在此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更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命题。帮助新时代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育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特征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影响与要求 (一)新时代为小学生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也带来了复杂挑战: 1.机遇:信息获取便捷拓宽视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2.挑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易导致认知偏差,多元价值观冲击易引发困惑,部分社会不良现象侵蚀纯真心灵,家庭教育观念与能力存在差异。 3.新时代对培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增强培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回应时代关切和儿童需求;必须强化实践导向,引导知行合一;必须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 三、小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育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一)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培育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家国情怀培育:深化国家认同、民族自豪感,理解“中国梦”内涵,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如认识国旗国徽、了解英雄故事、感受国家发展成就)。 2.道德品格塑造:夯实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孝敬感恩、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如遵守班级规则、乐于助人、尊重师长)。 3.法治规则意识启蒙:初步了解与自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纪班规,懂得遵纪守法、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重要性(如遵守交通规则、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基本精神)。 4.健全人格养成:培养乐观向上、自尊自信、珍爱生命、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如学习情绪管理、参与挫折教育)。 5.责任担当意识萌芽:培养对自己、对家庭、对班级、对社会的初步责任感(如承担班级小岗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6.生态伦理观念启蒙: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垃圾分类、节约水电)。 (二)、新时代小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1.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依据新课标,采用生动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趣味辩论等符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具身体验,让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如围绕“诚信”主题,可组织“无人监考”小实验或“诚信商店”实践活动。 2.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挖掘语文、历史、艺术、科学、体育等各学科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语文课感悟家国情怀,科学课培养严谨求实精神,体育课锤炼意志品质。 4. 丰富校园文化育人内涵:精心设计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文化墙、宣传栏、广播站),打造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学风。开展主题突出、吸引力强的仪式教育(升旗仪式、入队仪式)、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国家纪念日)、榜样选树(“美德少年”评选)和社团活动(红领巾志愿服务队)。 5.深化实践育人:精心设计并落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园责任岗、家务劳动清单)、社会志愿服务(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主题研学实践(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行中悟”,内化道德认知,外化自觉行为。 (三)夯实家庭教育基础,促进家校协同共育 1.家长以身作则:强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价值取向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倡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家风(如孝亲、勤俭、诚信)。 2.提升家教能力:学校和社会(社区、妇联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关注孩子品德发展,建立良好亲子沟通。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访、网络平台(班级群、学校APP)等,密切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学生思想行为表现,共同商议教育策略,形成育人合力。 (四)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凝聚正向引导合力 1.净化社会文化生态:相关部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文化市场监管,整治有害信息,创作推广优秀少儿文化产品(图书、影视、动漫、游戏),营造清朗健康的成长空间。 2.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场所应面向小学生优化服务,开发寓教于乐的体验项目。社区应创造条件组织适宜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3.发挥榜样引领力量: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包括优秀的学长学姐、社区先进)的感人事迹,用可亲可近可学的榜样力量激励小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4.积极应对网络挑战,加强网络道德与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将网络道德、信息安全、网络法律法规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相关课程或专题教育,教导学生识别网络风险(沉迷、不良信息),遵守网络规范,文明理性上网,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引导健康上网,家长和教师需关注学生网络使用行为,设定合理规则,引导其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和开阔视野的窗口,而非沉迷娱乐的“数字保姆”,推荐优质在线学习资源和有益身心的网络内容。 六、结语 新时代小学生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奠基工程。培育目标旨在引导小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坚守育人初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起学校精心育人、家庭积极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网络清朗健康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唯有不断创新理念、丰富载体、拓展路径、凝聚合力,将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细微处,落实于学生生活实践点滴中,方能真正引导新时代的小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他们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之人奠定坚实而鲜活的道德底色。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2017. 2.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 3. 孙云晓等.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X. (可查找最新相关实证研究) 4. (美) 劳伦斯·科尔伯格著, 郭本禹等译. 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作者系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育才小学 黄传汉 高夫慧 孟娜 |
|||||
|
|||||
上一篇:烟台南山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3项山东省材料学会教学成果奖 | |||||
下一篇:滨州医学院:四链链通,双向激活课堂活力 | |||||
|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
鲁ICP备15001118号-8 |
![]()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