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频道 > 校园快讯
 
临沂第三中学 品质课堂 成就高品质师生
 
2022-06-17 10:26:25        

  近年来,临沂第三中学锚定育人目标,积极打造“品质课堂”,关注学生素养、学习状况、学习乐趣、问题思辨、实践体验、资源技术和学习效果,加强情境式、体验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广度,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统一共识 树立品质课堂全员意识

  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生命线的主动脉、动力源,只有抓实抓牢课堂教学,努力形成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有魅力的品质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

  近年来,临沂三中立足品质课堂建设,基于两大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课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点,实现课堂有魅力有质量、有技巧有效率、有设计有达成的高效生成,“课课皆优质,堂堂都精彩”,这已经成为临沂三中全体老师心中共同的教育追求。

  遵循规律 构建品质课堂育人模式

  学校聚焦高考“一核四层四翼”,以学校“四三”课堂教学策略固化常规要求,以课堂监管助推技能提升。立足课堂生本性、自主性、探究性、讨论性、生成性等特点,引导教师锚定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聚焦学生,加强情境式、体验式、自主式、诊断式教学,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位学生。全体老师能够熟练掌握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测练课、自习课等课型。学校各学科教研室立足学科特点,集聚三个年级学科备课组教研力量,统筹安排,分解任务,努力构建不同课型的有效模式和经典课例,进而促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加强监管 推动品质课堂有效提升

  学校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德立身,以能立威,以绩立行。从分管领导、年级主任,到教研室主任、备课组长,都是学科的翘楚、管理的能手,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精深的教材理解、明确的高考架构、丰富的方法指导、科学的管理手段。

  出台《临沂三中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打造高品质课堂的实施意见》,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力量,科学指导,有效统筹;制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监管制度》,发挥学校、年级、学科教研组“三级”网格监管力量。实施学科教干包组制度、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把脉问诊,实现教学的“低重心”服务,切实推动了品质课堂的有效提升。

  创新活动 夯实品质课堂队伍建设

  学校创新性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三节一案一本”活动为抓手,促研、促教、促学、提质,激励广大教师关注自身专业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

  “三节”即学科节、课堂节、读书节。学科节,聚焦学生素养,以学科宣言促学科定位,有效触发教师思考——为何而教、教什么、怎么教,进而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创造性开展学科特色活动:如语文组的连廊猜谜活动、名著短剧表演,数学组的“立体几何模型大赛”,政史组联合组织的国情报告、时政大讲堂,生物组的“生物模型大赛”,地理组的地质研学活动等。课堂节,由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学科冠亚季军擂台赛、新教师汇报展示课、十佳课堂展示和表彰五个环节组成,打造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研、教、赛、评、展一体化”的校本教研的强劲引擎,最后形成课例成果集,做到“例例”归仓。读书节,以“黉学读书会”为载体,推动全员“悦读”,蓄满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案”即研学案,精研学情,瞄准素养,注重情境,发挥集体智慧,精心编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研学案。

  “一本”即加强校本资源库建设,共建共享,充实优化,强大助力备课效率、教学质量提升。

  各项活动贯串全年,确保老师们时时都有学习和提升,全方位激活每个学科、每位老师研课、议课、晒课、赛课的内驱力,让专业能力在课堂上绽放绚丽之花。

  凝聚智慧 强化品质课堂教研保障

  临沂三中以课标深度研究、问题导学、课程整合为主要抓手,集体创优。加大集体备课督导力度,规范备课流程,落实“六备”环节,形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备课。落实周先行课“议—晒—评—提”制度,每一节课都成为共商共研的智慧结晶,从而促进整体课堂质量的提高。教科室加强政策信息收集,加强材料研究,加强高考试题研究,加强研教定位,加强补偿训练,加强知识网格化系统化梳理,加强规律性答题指导等,步调一致,共研共进。

  下一步,临沂三中继续围绕“打造具有鲜明人文底色的成就最好自我的现代化区域名校”的办学目标,立足品质课堂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位师生在临沂三中这块教育沃土上走向高品质,成就最好自我,为沂蒙教育的璀璨华章贡献应有的力量。

  (临沂第三中学校长 杜传强)

 

分享到
 
上一篇:淄博市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篇:临沭县北城实验学校 让劳动成为教育最美的底色
PC版   手机版
Copyright © 2024 onlinesd.cn 山东在线

鲁ICP备15001118号-8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0896号